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拥抱网络视听新业态

2025年07月04日08:44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原标题:拥抱网络视听新业态

从客厅的智能大屏到手中的移动终端,从沉浸式虚拟体验到互动式直播交流,网络视听业态不断更新,内容和服务影响了亿万用户的日常生活。内容消费的形式与边界在不断变化,但精品化内容始终是未来行业发展锚定的方向。

7月2日至3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电局主办的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为网络视听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样本、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势能。

破圈+共鸣,聚焦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

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写诗做视频的“沂蒙二姐”,用一分钟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的“国翠儿”,快手可灵AI超级创作者“德里克文”……成千上万像他们一样的大众创作者,怀着热情和智慧投入文艺创作中,汇聚成了新大众文艺的源头活水。

在“技术革命+媒介革新”双重赋能下,大众成为叙事主体,每个普通人都具有文艺创作的能力。大会新设立的“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板块,聚焦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大众文艺形态,盘点其蓬勃发展态势,思考需要应对的挑战。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已经成为人民参与文化创造、体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郭玉松在发言中表示,互联网让网民成为文艺的创作者、传播者,但也带来内容同质化、庸俗化等挑战。因此,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破局之道,是走好守正路线、人民路线、创新路线,创造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有质有量”“出圈出彩”的文艺作品。

正如快手娱乐营销中心总经理王正菲所说,“技术的浪潮浩浩荡荡,但人心才是内容的起点与归宿。”面对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态势,行业还需坚守文化深度,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从“流量导向”迈向“质量导向”。

赛事+扶持,助推微短剧“追光”向未来

除了短视频、直播等新大众文艺之外,微短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近年来,北京市广电局深度聚焦微短剧行业发展,发挥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效能,为优秀微短剧项目提供剧本扶持、摄制宣推扶持、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措施。

据介绍,2024年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共扶持奖励微短剧优秀项目31部,扶持奖励资金1224万元。2025年扶持资金整体翻倍,扶持规模扩大至3000万元,重点支持央视、卫视播出和在京取景拍摄的微短剧项目。

在项目扶持之外,北京市广电局精心策划了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大赛评审主席团核心成员,包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邱章红、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等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式上首次亮相。据悉,本次大赛十二大主题赛道共征集作品1070部,经过初评,已有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在内的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展现出全社会参与的创作生态和多元化的创作图谱。

为了更好地展现“追光计划”作为微短剧孵化地的示范成效,大会还安排了“‘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艺术大会专场活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两场活动,以“赛事对接+专家智囊”的双重驱动,“把脉”微短剧的发展进路,为其精品化发展精准“开方”。

未来行业不仅要锚定微短剧内容提质,更要深化实施“微短剧+”,打通“文商旅体融合”融合链条,最大程度发挥微短剧全产业链的创新价值。

拥抱网络视听新业态,共启艺术繁荣新未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议题覆盖网络综艺、网络剧、微短剧、新大众文艺等行业热点,旨在推动网络视听文艺提质升级,培育扶持文艺精品,发掘鼓励优秀网络文艺人才,为“北京大视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北京7月4日电 本报记者牛梦笛 董城 本报通讯员 李阅瞳)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