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擦亮“碧海银滩”文旅品牌

魏梓桐
2025年07月12日08:33 | 来源:经济日报222
小字号

原标题:擦亮“碧海银滩”文旅品牌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这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提供了新增长点。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对于推进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洋文旅产业增加值持续走高,产业的特色化不断彰显。《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其中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2%。海洋主题公园、海岛度假、邮轮游艇、海洋运动旅游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际邮轮运输市场共有16艘邮轮运营了141个航次,运送旅客达3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7.8%。全国多个海滨城市深度挖掘自身海洋文旅资源,全力打造滨海旅游消费热点,为全国文旅消费市场汇聚新动能。例如,2024年,仅广东省14个沿海城市共接待游客7.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总收入0.95万亿元。又如,歌诗达·赛琳娜号、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以及爱达·魔都号3艘大型邮轮同时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并开展母港运营,标志着今年全国暑期海洋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拉开序幕。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加大海洋文化资源挖掘和转化力度,着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引擎”,切实实现“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的转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一系列顶层设计,为促进海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也要看到,我国海洋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海洋旅游消费需求激发不够,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尚不健全,人与海洋生态环境不和谐等短板弱项依旧需要解决。对此,应多措并举,从产业、基础设施、海洋资源等方面发力,有效激发海洋文旅产业活力。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海洋休闲消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宣传推广优质海洋文旅融合产品,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海洋文旅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引导邮轮旅游、海岛度假、海洋运动、休闲渔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演出+海洋旅游”“体育赛事+海洋旅游”“艺术展览+海洋旅游”等业态。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旅游演艺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海洋旅游演艺项目。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品牌,以琅琊台遗址、海上丝绸之路、妈祖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生态为依托,培育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民俗展演等特色活动,创新发展海洋特色民宿、夜间经济、老字号传统技艺体验等新型业态,促进海洋休闲娱乐消费。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公众亲海需要。改善海洋文旅消费的设施条件,优化邮轮港和游艇码头建设布局,丰富邮轮游艇产品开发,进一步拓展国际邮轮航线等。提升海洋文旅便利化服务水平,调整优化海洋景区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畅通涉海文博场馆、滨海度假村、海洋主题公园等景区场所预约渠道,简化预约程序,提高预约操作便捷性。加强促消费平台载体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促进海洋文旅消费提质升级和产业转型增效,培育新型业态和新消费模式,构建主客共享的海洋文旅消费新空间,适应消费多样化需求,丰富个性化定制产品。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人海和谐发展。加强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安全维护等方面宣传教育,使游客在感悟海洋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增强海洋意识,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形成集约资源、保护环境、主客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海洋文旅产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绿色发展,依法依规保障旅游项目合理用海用岛要求,充分考虑海洋生态承载力、修复力,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遵守海洋生态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及管控要求,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的干扰,维护海洋生态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

(责编:杨曦、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