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汉学家米加·萨耶——
在文化交流中感知认识中国(海客话中国)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米加·萨耶近照。 |
![]() |
![]() |
米加的部分著作。 |
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学者,被尊称为“斯洛文尼亚的汉学研究之父”,他就是米加·萨耶。
米加的汉学之路始于一场跨越山海、充满好奇的相遇。1976年,米加凭借着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腔热情与浓厚兴趣,来到中国开启汉学研究之旅。与很多欧洲汉学家不同,米加在中国接受了系统的学习。在南京大学求学的过程中,米加掌握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
20世纪70年代,斯洛文尼亚对中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此,米加决心要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故乡。他在卢布尔雅那大学创办中文专业,积极推动斯洛文尼亚的中国文化教学、交流与研究。如今,年届77岁高龄的米加仍旧活跃在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线。
从第一部《汉斯词典》开始
米加意识到,若想真正了解中国,学习中文是一条重要路径。回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卢布尔雅那大学开设中文课程。他的目标很明确:让斯洛文尼亚青年有机会学习中文,了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
万事开头难。摆在米加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无法为学生找到一本汉语学习字典。当时,斯洛文尼亚中文教学资料极其匮乏,但米加没有退缩,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字典的编写中。
编写字典并不容易。米加不仅要像个挑剔的匠人,系统梳理海量词汇,精雕细琢内容,严格把关每一处细节;还要化身语言的守护者,确保每个翻译精准无误、严谨庄重,力求为学习者奉上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工具书。
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米加不远万里多次往返中国,与中国学者反复斟酌每一个词条的翻译内容,精益求精。凭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内容设计,米加主编的斯洛文尼亚第一部《汉斯词典》,至今仍是当地学子的案头书。
除了推广中文教育,米加更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与学术积累,投身斯洛文尼亚汉学研究与两国文化交流,致力于培养更多年轻的“中国——斯洛文尼亚文化使者”。
在米加的课堂上,中文不只是简单的发音与词汇,而是通往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钥匙。截至目前,他已指导了20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完成关于中国的硕士、博士研究与论文写作,研究内容覆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多元的社会风貌以及蓬勃的经济活力等多个方面。
走进中国的烟火人间
作为斯洛文尼亚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汉学研究者,米加在中国历史领域的造诣颇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路径,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米加明确拒绝采用“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也从不用单一的西方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
在米加眼中,外国学者唯有亲身走进中国的烟火人间,将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语言学的精妙融会贯通,方能真正洞悉中华文明的深厚性和独特性。
米加于201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著作内容丰富翔实,涵盖了从中国史前史到当代史的内容。作为斯洛文尼亚乃至中东欧地区由非中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作品,该书意义深远。在书中,米加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多个角度出发,不仅为斯洛文尼亚及欧洲学界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宝贵视角,同时向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生动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与中国文化演进轨迹。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米加不断推进斯洛文尼亚高校与中国高等研究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并参与多项有关中国的艺术展览和文化项目。在2006年由米加倡议举办的第十六届“欧洲中国研究协会双年会”期间,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再举办一场盛大的展览,向所有参与这场汉学盛会的汉学专家,展示斯洛文尼亚与中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很快,米加的想法在策展人拉尔夫·切普拉克·门钦的帮助下成为现实。一场名为“相遇中国”的展览,在斯洛文尼亚民族志博物馆展开。足有900平方米的展厅里,将近200年来斯洛文尼亚与中国之间交往的历史,以丰富而多维的方式被呈现给观众。这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中国艺术在斯洛文尼亚走向系统化研究的起点,开启了斯洛文尼亚汉学研究的新篇章。
跨越两百余年的友谊使者
两百多年前,中国迎来了一位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友谊使者——传教士与天文学家刘松龄。他在清代钦天监供职期间,先后参与了天球仪、玑衡抚辰仪等天文测量仪器的制造,并参与编纂修订《仪象考成续编》等天文学典籍。刘松龄去世后安葬于中国。为纪念他,1999年斯洛文尼亚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将发现的15071号小行星命名为“刘松龄小行星”。
两百年后,米加延续了这份跨世纪的情谊。米加与妻子王慧琴致力于挖掘刘松龄的历史资料,向国际社会推广这位文化使者,吸引了大批欧洲学者的关注。在他们的影响与倡导下,加强中国与欧洲国际文化教育合作的“刘松龄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支持。
米加认为,作为推动中斯交流的重要人物之一,刘松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介绍给更多人。因此,米加发表多篇论文与专著,还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11座城市推动组织了由两国档案部门共同举办的刘松龄历史文献展。对米加而言,文化交流对于消除误解与偏见,促进一个平等互惠的中欧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米加致力于推动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的双向文化交流。一方面,他孜孜不倦地向大众展示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鼓励欧洲学者、各界人士关注中国当下的发展与成就,以及其中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他在历史研究中深入挖掘两国交流重要节点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随着中国与斯洛文尼亚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日益紧密,米加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热情更加饱满,并希望发动更多人一起努力,将精彩的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传递给全世界。
(作者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