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口弦琴,塞上江南的千年古音

秦瑞杰
2025年10月18日05: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图为安宇歌演奏口弦琴。
  秦瑞杰供图

  工作室里,68岁的安宇歌轻抚一片薄如蝉翼的铁片,一串清越婉转的旋律便如溪水般流淌而出。这枚长不足10厘米的“小玩意”,正是被称为可吹出“女子心事”的宁夏民间乐器——口弦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用半生时光,将千年古音从山野带向世界舞台。

  1988年,安宇歌踏上非遗保护之路。彼时,口弦琴已几近绝响:会制作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资料寥寥无几。她背上行囊,开始行走在宁夏的山间乡野。

  一年寒冬腊月,她听说海原县有位口弦琴制作高手,便用大半个月工资雇了一辆农用车进山。颠簸5小时,到门口却只见铁锁挂门,村民告诉她,这家的男主人去新疆打工了。直到入夜,才等到女主人回来。晚上,安宇歌睡在这家人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恍惚间想:这风声,不正是口弦琴的呜咽吗?

  采风十余载,这样的辛苦往返,成了安宇歌寻艺路上的常态。最艰难时,她背着幼子下乡。儿子李旭听着口弦琴声长大,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奏。如今,李旭不仅能制作造型独特的口弦琴,还协助母亲完善了口弦琴记谱。“他听口弦琴的神情,就像当年的我。”安宇歌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宇歌在“祥云小屋”展示口弦琴技艺。一曲终了,外国观众围在门口:“这么小的乐器,怎能发出如此有穿透力的声音?”她即兴将口弦琴抵在唇边,演奏中,仿佛世界都听见了塞上江南的千年古音。

  此后,安宇歌的足迹遍及亚非欧。一次在西班牙孔子学院授课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我让现场观众把眼睛闭上,只用耳朵去听。”口弦轻颤,簧片震动,仿佛雨水敲打铁盆,无数观众在这种陌生的旋律中沉醉。

  演出归来,安宇歌的焦虑仍在:“会弹口弦琴的妇女大多年龄大了,年轻人觉得它‘土’。”她深知,一味固守传统,口弦琴将失去未来。

  守艺之困,催生着破局之思。走进安宇歌工作室的展览间,竹制、骨制等各式口弦琴陈列其中。“竹口弦琴以薄竹片制成,两端穿线通过扯动发声;铁口弦琴则以金属材质为主,音色就更清亮。”安宇歌演到哪里,就搜集、研究当地的口弦琴,不仅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口弦琴制作古法工艺,还创造性地将竹口弦琴与铁口弦琴结合,通过改良琴体结构,让其音色更丰富,造型也更精美。

  口弦琴之外,安宇歌还与团队成员协作,将宁夏的各类民间乐器一一整理、复原。一团黄胶泥,捏成牛头形状,上开六孔,徒弟用双手轻抚,气息流转中,发出如塞上风声的浑厚音色。“这个乐器叫泥哇呜,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此外,还有篦子口弦、单弦琴、桦树皮鼓……至今,安宇歌率领团队研制口弦乐器上千把,复原宁夏地域性传统乐器三大类百余件。

  这几年,安宇歌与儿子合作,成功复刻了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绳振式骨制口弦琴,重现了古代人类的原始音韵。

  “石峁口弦琴两端有用于固定拉绳的圆孔,通过拉动连接簧片的绳索,使簧舌振动并引发空气共振发声,按口弦琴大家族中的演奏方式来分类,属于‘拉簧’。”工作室里,安宇歌展示石峁口弦琴的照片,这种口弦琴由兽骨制成,制作时需经过切磨骨片、剔刻簧舌、钻孔等工序。“簧舌的精细度直接决定音色质量,而石峁口弦琴厚仅1—2毫米,中间嵌着一个又细又薄的簧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绳振式自体发声结构。”

  “复原过程,材料成为一大难题。”为了复原古人类的原始技艺,安宇歌和儿子依次尝试了马骨、鹿骨、牛骨,制作过程不能用机械类工具,尽量用原始的加工方法,一点点刮磨,最终得到最接近出土文物的口弦琴。

  复原而来的石峁口弦琴,从结构到演奏方式与当今别无二致。“4000年没有变化,与宁夏现在流行的绳振式竹制口弦琴相比,只不过少了一个增加音色的小配重块。”安宇歌说,这样的“活化石”,为研究中华音乐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口弦琴是我们的魂。”工作室里,安宇歌的案头堆满口弦琴和手稿,其中既有自己采风的泛黄笔记,也有儿子设计的彩绘琴体。

  琴声如丝,缠绕着六盘山的云雾、黄河岸的沙砾。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8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