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凝铸“清澈的爱”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生前留下的这句话,曾令多少人泪目?而今,随着雕塑《问勇——昆仑戍边报国卫士群像》(局部见图)在新疆和田问勇广场上落成,英雄的形象得以永驻,英雄的精神更加闪耀,“我儿战斗时勇不勇敢”的陈母之问也有了生动回应。
远远望去,这座由青铜和岩石构筑的雕塑,让这位年轻的战士与他誓死守护的山川融为一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更加清晰。此刻,我们从北京到和田的辗转、日夜创作的疲惫,都显得尤为值得,内心无比充实。
英雄,人们不会忘记。为传承弘扬英雄精神,去年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受和田县委托,创作一座以“问勇”为主题的大型公共雕塑。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主创,我带领创作团队反复论证,如何用雕塑语言使冰冷的材料释放温度,镌刻“陈母问勇”的博大情怀与戍边卫士的英雄壮举。
在雕塑教室,我们挂满了能找到的关于陈祥榕的所有图文资料。我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一遍遍研读他那简短而震撼的日记,揣摩照片中他腼腆又坚定的笑容。当一名学生翻阅资料,惊呼陈祥榕牺牲时年纪竟还没自己大,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许多同学眼中泛起泪光。青年报国,少年之强,在此刻具象化了。这时我们便明确了创作理念——不是塑造一个概念中的英雄,而是理解一个让母亲骄傲的儿子。
为了读透人物的心灵和情感,我们再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站在昆仑山脚下,呼吸着凛冽而稀薄的空气,眺望着绵延的边境线,具象的体验冲破了抽象的想象,使我们真正懂得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八个字背后是怎样的沉重与热爱。在跟陈祥榕战友交流中,我们对边防军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回归创作,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服务于情感的诉说。为此,我们决定让雕塑分为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前景是写实的陈祥榕铜像——力求肖似,留住那份真切的记忆。我们反复调整泥稿,只为精准呈现他混合着少年稚气与英雄气概的坚毅神态。最终,我们让他嘴角带着一丝含蓄的微笑,这是让母亲为之骄傲的笑,也是对脚下土地无比温柔的笑;以“仰首前行”的姿态,表达他坚定的信念,寓意英雄精神永续传承。
背景则是用花岗岩营造出昆仑山脉意象。层叠的山势向中心聚拢,拔地而起,以硬朗的轮廓象征国土不可侵犯。在主峰之中、陈祥榕铜像的后面,我们以镂空剪影的方式,刻出了四位牺牲战士的群像。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更是以一种诗意的象征告诉观者:陈祥榕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从英雄的集体中走来,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和他一样“清澈”的守护者。岩石背面“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铮铮誓言,更体现了边防军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意志。
材质运用也充满意蕴。通过化学热着色的青铜,呈现出沉稳而炽热的红棕色,象征英雄热血与不朽精神;粗犷坚硬的花岗岩石,则承载着昆仑山脉的雄浑与岁月的永恒。两种材质相碰撞,丰富了视觉层次,也增加了情感厚度。
半年的创作历程,从草图到落成,时间一瞬而过,记忆却历历在目。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件雕塑作品,还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开展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艺术工作者,我始终相信,最动人的艺术,必然源于信仰,有着最真诚的情感。这次大型主题雕塑创作,于我们而言,既是一次艺术锤炼,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我们用手捏软了泥土,用心贴近了英雄,用铿锵的雕塑语言回答了一位英雄母亲的追问,也铭刻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清澈的爱”。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