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一方创作的“根据地”(文思)

申尊敬
2025年11月03日06: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鲁迅为什么能写出《阿Q正传》?柳青为什么能写出《创业史》?

  一大原因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根据地”。

  鲁迅的根据地是他的家乡“鲁镇”和“未庄”。柳青的根据地是他的第二故乡长安县皇甫村。

  根据地之于作家、艺术家,像一棵树的根,如一座山的基,似一条河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是创作灵感的生发地。

  柳青曾说:“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他在皇甫村用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和创作,践行了自己的“创作观”,皇甫村也成了柳青文学的根据地。

  陈忠实的白鹿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岸,刘亮程的沙湾乡村,李娟的阿勒泰草原,都是远离繁华的偏远之地,这些作家却在不起眼的地方写出了耀眼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之所以成功,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许多人瞧不上的地方当宝地,并坚持不懈地在那里“打小口径深井”。

  有些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就在生活里,没必要深入生活。”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是把“在生活里”与“深入生活”混为一谈了。“在生活里”与“深入生活”既有程度上的不同,也有主观精神的区别。每个人都“在生活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入生活”。不管是皇甫村还是清溪村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十年的人很多,但是像柳青、周立波那样,用心去观察、体验、挖掘、整理、升华的人则很少,能够由此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就更少了。所以,深入生活是对创作者更深层次的要求,号召他们从生活的浅表沉下去,找准一个创作的根据地,深耕细作,久耕常作,这样才能发现生活里的万千气象。一条在创作中屡屡被证明的规律便是:文艺家远离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远离他们的作品;文艺家成为人民的知音,老百姓才会变成他们的“粉丝”。

  还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不愿意走进生活深处,即便有时候受邀到基层采风,也是心不在焉,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看到什么算什么,听到什么算什么,不肯深挖现象,不愿找生动的细节,不想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他们进行创作,只是为了给邀请方“交差”,创作出来的作品常常“骨头比肉多”,形象苍白,语言不灵动。

  没有根据地,不知何处是妙境。有了根据地,方知此地是宝地。文艺家的根据地,可大,也可小,可近,也可远。可以是故乡,也可是他乡;可以是一企业,也可以是一县域;可以是一村庄,也可以是一社区,甚至可以是一家族。只要自己感兴趣,地方无论大小,距离无论远近,均可成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

  一个根据地,就是一个小社会,看似小地方,连着大世界。身在根据地,可以察众生之相,可以知时代之变,可以明百姓之乐,也可以知百姓之思。身在根据地,上可望星辰,下能接地气。一面仰望星空,一面脚踏实地,文艺工作者就会越来越接地气、有底气,视野也会越来越宏阔、博大。

  一个根据地,也是一部大书。这部大书里,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究:寻常人家的“一地鸡毛”里,可能藏着时代风云;普通老人的满头白发,或许与大千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山村在新时代的变迁,也许是一部新的“创业史”……谁也不知道,散落在这部大书里的宝贝有多少。读这部书,不光用眼读,还要用心读,日日读,月月读,年年读,把那书中的人和事都读懂了,读透了,自然便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常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根据地就是好的切入点。走进实践深处,认识中国人,了解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根据地就是窗口。把“云深不知处”的宝贝挖出来,根据地就是富矿。常去根据地,常去常新鲜,作品就能由此孕育。

  文艺家“沉下去”,是为了“游上来”。钻进去以广集素材,跳出来以提炼升华,找到个性里的时代共性,精心加工来自生活深处的原材料,让好素材“流金淌银”,让好题材大放光芒,让好主题深入人心。如此这般,我们的作品才能兼具时代美、思想美和艺术美,为大众而不是小众所喜闻乐见,成为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一部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3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