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亭河畔芦苇生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深秋时节,中亭河畔的芦花又如期绽放。芦花一开,一年一度的“打苇”时节就到了。这是中亭河畔最忙碌也最热闹的时节。每到这时,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苇编做准备。男人们拿着镰刀下河滩收割芦苇,女人们在家门口支起编织架,孩子们则在芦苇丛中嬉戏玩耍。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
芦苇收割回来后,首先要蘸湿闷透,增强其柔韧性,然后经历轧苇、捋苇、投苇、擀苇等工序。编席时,需全家总动员:老人选苇,干净利落;男人串苇,眼疾手快;女人编席,巧手穿梭。这样的场景,构成了中亭河畔动人的生活画卷。
自古以来,中亭河边的芦苇就被称为“铁杆庄稼”。这里的芦苇无水也生,有水也长,不需要栽种、施肥。中亭河的芦苇与上游白洋淀的芦苇一样,具有极强的韧性。用手折,要弯折好几回才不情愿地断开,断口处还连着丝丝缕缕的纤维。这种与生俱来的韧性,能够使它编成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中亭河畔的人家几乎家家都会苇编,他们不仅编席、编筛、编篮、编笼,也编屏风、炊具、渔具。编成的物件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
母亲常说,编席要按照“挑二压三平抬四”的口诀。村里人编出的席子花纹精美,有十字纹、方块纹、三角纹、人字纹、回字纹等。花纹好看,薄厚均匀,四角平整,接头收边不露痕迹。村里人编的渔具更是集奇、巧、趣于一身,有像将军肚的虾篓子,有元宝形的跳篮,有形似圣诞帽的撬,有酷似大灯笼的螃蟹斛,有用苇箔对卷加底的迷魂阵,有花瓶般的鱼篓,造型多种多样,美不胜收。那箩筐状的鱼包更是精巧,双层编织,里外找不到接头,而且特别结实耐用,每担能挑100多斤鱼。
从前,中亭河畔人家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盖天儿。盖天儿是冀中方言,即盖帘,形状多为圆形,主要用于放置各种面食。每逢春节置办年货,家家都要买上一对新盖天儿。我父亲是编盖天儿的好手,编的盖天儿不仅自家用,送给亲朋好友,还拿到集市上卖。编盖天儿,要选坚韧的大苇,用篾刀将苇子劈成宽窄一致的篾片。编织时,要自中心向四面依次传递篾片。
这些年,家乡人又开发出“苇画”等新型工艺品。“苇画”不用笔绘,无需涂墨,每幅画都是采用芦苇的茎、叶、花等编织而成。整个画面八成左右是芦苇自然色,二成左右用熨烫炭化而成,堪称“绿色艺术画”。这些承载着乡村记忆的工艺品,正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深秋的风凉了,中亭河水边的芦花又开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3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