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岭南人吃荔枝(多味斋)

穆 肃
2025年07月07日0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来广东生活已有20年,每年6、7月份,即使不买荔枝,也会得到朋友的馈赠,一饱口福。起初,我如囫囵吞枣一样不解其味,后来吃得多了,渐渐也能粗浅地品出不同的风味来。

  荔枝生岭南,但产区不同。就广东而言,粤西高州等地的白蜡、白糖罂、鸡嘴荔等品种,上市较早。接着,我所在的东莞荔枝也开始成熟,如三月红、怀枝、黑叶、桂味和糯米糍等,到夏至后6月底才接近尾声。如果仍未过足荔枝瘾,则可续上纬度更高的从化、增城一带的荔枝,其代表品种是仙进奉和挂绿。至于“妃子笑”荔枝,不少产于海南,属早熟品种。

  岭南人吃荔枝,其实颇多讲究。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在吃的环节,枝头鲜与舌尖甜,缺一不可。若想进一步探究荔枝美味的根源,就得像喝茶人对古树茶的执念一样,对荔枝树追本溯源。

  前些天,一位朋友约我去他家吃荔枝。新摘下来的桂味荔枝带着嫩绿的枝叶与露珠,果肉清甜脆美,带有一股桂花的芬芳。当得知院子里的荔枝树由他亲手种植并嫁接,今年首次结下硕果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分享了我的故事。3年前我在故乡种了近10种北方果树,不求吃果实,只为在漫长的时间中添些盼想。今年杏树率先结果,母亲摘下来后,把一大碗麦黄杏拍照发给我,这对客居异乡的游子来说,真是一种慰藉。

  两个种果树的人,聊得越发投机,不由聊起南北气候差异对水果的影响。作为岭南的标志性佳果,荔枝的培育生长也自有一套独特的法则。

  我一直以为荔枝树由果核孕育而出,实则不然,由果核育化的荔枝树的果实酸涩不堪。好吃的荔枝树,都要煞费苦心地加以培植,或用扦枝技艺保证品种纯粹,或用嫁接方式改良基因。

  朋友家的桂味就源于一棵优良的荔枝古树。荔枝采摘后的8、9月份,从老树上带皮剪下一根茁壮枝叶,裁剪后把带皮部位裹进由草与湿泥和成的泥糊中,静待生根发芽,来年再种入地下,这叫扦枝,能避免荔枝变种。嫁接技术普及之前,果农们一直用这种技艺来繁殖荔枝。

  朋友家里还有一棵冰荔和一棵观音绿,都是稀有品种。今年两棵树上仅有寥寥几枚果实,我各采了一颗,细细品味。冰荔皮薄,果肉晶莹,口感嫩滑,有种独特的脆爽。另一棵观音绿,原本是自增城移植而来的挂绿,但可能传了好多代,已然变种,所以朋友另择观音绿佳种剪枝嫁接。其果皮呈黄绿色,果肉软糯,似乎和另一品种糯米糍有着隐秘的关联。

  朋友是东莞本地人,是我理解东莞本地风土人情的引路人之一,我尊称他为泰叔。泰叔对本土掌故尤其是农耕文化了如指掌。他还喜欢摄影。一起品过荔枝后,又回其老家拍了一组照片,我这才理解他家院子里不栽奇花异木而种荔枝的初衷。

  20多年前,泰叔曾拍下老家最后的稻田的消失,这一次,他的镜头再次记录了岭南大地上的潜在变化。在一张照片里,我似乎看到了泰叔的影子:一位果农从倒下的荔枝树中,找到了他认为最好的一棵,打了包,准备移植到自己家中,像把一件藏品收入博物馆。往后,他将在这棵标本一样的荔枝树上采摘果实,品味独属于岭南人的乡愁滋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7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