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庄台上的“拐弯抹角”

王张应
2025年07月07日0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车出阜南县城,去往王家坝。正是麦收时节,淮河大平原上一派机声隆隆的繁忙景象。淮河水俯首匍匐在低处,岸边麦田丰收无忧。王家坝的位置恰好是淮河上游与中游的交界点,从王家坝到淮河入海口,淮河水流一路坦途。每逢洪水即将漫上淮河堤岸的时候,修筑在王家坝的“千里淮河第一闸”就会开启,将淮河里流不出去的洪水分流到一个名叫“蒙洼”的地方。

  所谓“蒙洼”,是指阜南境内蒙河流域的一大片低洼地。淮河告急时,“蒙洼”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似的,站在淮河边,面对滔滔洪水,拍着胸脯说,来吧,朝我来吧。于是,“蒙洼”地面上的居民一夜间被转移出去,将家园让给洪水,使其不至于席卷而下,危害淮河中下游沿岸的其他地方。直到淮河上游的情况稳定下来,河道回归到它本来的宽度,“蒙洼”的河水才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洪水离开后,被转移的“蒙洼”居民返回家园,收拾他们离开后借给洪水暂住的屋子,翻动被洪水的浪头踩得瓷实的泥土,开始播种夏秋时节的作物种子。几个星期后,“蒙洼”重新回到生机勃发的沃野状态。

  我们来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馆内一块展板让我感到好奇——庄台上的“拐弯抹角”。当地朋友说,大平原上星星点点高出的地方都是堆出来的,先人们筑土成台,所以这一带的村庄都叫庄台,房子就盖在高于麦田的庄台上。

  “拐弯抹角”,好像跟这些庄台人八竿子打不着。细看图片和文字,原来“拐弯抹角”说的不是庄台人的性格特征,而是庄台上两桩颇有意味的物事。

  “拐弯”说的是一棵树。人工堆垒的庄台上,面积狭小,房屋一间挨着一间,少有种树养花的庭院。却有一棵树生得不是地方,生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一天天长高,眼看就要顶破屋檐,房屋的主人便操起了刀斧。这位庄台上的汉子定是喜爱树木的,对这棵可能危及房屋的树并未斩干除根,只是剔去树顶的树冠。这棵树也似乎摸准了房屋主人的心思,随即让新生的树干拐了个大弯,绕出屋檐再向空中开枝散叶,将一大片绿荫播撒在房前。

  “抹角”呢?是实实在在的“抹角”——将一堵墙抹去一角。那堵缺角的墙位于一个巷口,巷子太窄,行人肩上的扁担头很容易碰到凸出的墙角,导致担子两端的粪肥或谷物洒落一地。为方便乡邻,房屋主人将自家的墙角抹去一角。庄台上这户人家主动“抹角”,让人想到阜南以南数百公里外的桐城六尺巷。同在古皖大地,南北文化有异,其精髓却相通:一个让出三尺地,一个让出一方墙角,都是“让”。

  看着这块展板,我突然想到,最大的让,还不是庄台人在巷口给邻人让路,是他们将自己的全部家当乃至全家人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作为泄洪区,让渡出来,让给呼啸而来的洪水,以免洪水泛滥祸害更多的人。

  走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庄台上的“拐弯抹角”在眼前萦绕。朴实而有豪情义怀的庄台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7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