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西夏陵申遗成功:见证王朝兴衰,诠释文化交融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2025年07月12日09:51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从法国巴黎传来好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60项。

西夏陵1、2号陵。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陵1、2号陵。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位于宁夏银川的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为延续近200年历史的西夏王朝提供了实物见证,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壮丽篇章,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王朝缩影

贺兰山东麓,9座帝陵巍然矗立。它们与271座陪葬墓、5.03公顷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一起,诉说着西夏王朝的兴衰故事。

由于史料匮乏,西夏历史一度扑朔迷离。1972年,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与研究,西夏陵的总体布局、遗存构成等信息日益清晰,西夏昔日的繁荣辉煌也逐步被世人所知。

西夏陵3号陵。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陵3号陵。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据介绍,西夏陵每一座帝陵都各自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布局也大致相同,但在细节上与唐陵、宋陵有所差异,如将石像生群安置在月城内御道的两旁、陵台不在墓室之上、墓室不作砖室等等,表现出西夏皇帝墓室建筑的特殊习俗。

 “这些特点丰富了古代皇室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使西夏陵成为中国古代陵园中具有民族特点的独特景观,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说。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在西夏陵出土的7100件馆藏文物与遗址上的大量建筑构件残件,都从不同侧面映照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其中,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出土自西夏陵的鎏金铜牛,代表了西夏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铜牛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是西夏农耕经济兴盛的一个缩影。

观众在宁夏博物馆观赏鎏金铜牛。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观众在宁夏博物馆观赏鎏金铜牛。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此外,西夏陵还出土了大量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活跃的商贸交流活动,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的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文化交融

“这看起来挺像汉字的,但感觉又跟汉字没什么关系。”西夏陵博物馆里,不少游客第一次看到西夏的文字时,都发出了这样的疑惑。

西夏文彩绘描金云龙纹灰砂岩残碑。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西夏文彩绘描金云龙纹灰砂岩残碑。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史金波告诉记者,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由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在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汉文的一种。”

文字背后,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澎湃潮声。史料记载,西夏境内不仅有党项族,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个民族。生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其长期复杂的多民族碰撞与交往状态,造就了西夏极具文化融汇创新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交流的文明特色。

西夏陵为“仿巩县宋陵而作”,同时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在建造中加入了独特元素。最显著的一点,便是在陵城中轴线外,由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了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这融合了当时党项族的民间传统信仰。

在宁夏博物馆,一件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引人注目。座身正面的力士像屈膝跪坐,脸颊丰满,双眼圆睁而外突,是西夏人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风格所创造;西夏的瓷器则深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生活习俗的新器形。

西夏瓷器。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西夏瓷器。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西夏陵及其出土文物作为实物例证,生动诠释了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图景,为深入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详实资料。

传承不息

时光荏苒,几番春换。为更好地保护西夏陵,2000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展开合作,先后对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实施保护加固工程,基本解决了可能影响遗址结构稳定的问题。

2015年,西夏陵引进了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借助科技力量提高遗址保护精细化水平,开启了预防性保护的新篇章。

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古老的西夏历史,2019年,西夏陵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馆藏文物近万件,真实完整地反映西夏陵文化价值。

用手指轻点3号陵的电子显示屏,帝陵形制清晰可见……如今,展陈手段的迭代升级和互动项目的不断完善,游客有了西夏文字创制、出土文物720°观赏、6号陵地宫近距离观看等新体验。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游客能将西夏文化的余韵带回家乡。

今年,西夏陵博物馆聚焦青年观众群体,通过创新“文物+科技+叙事”新模式,让游客在虚实交融的场景中破解千年谜题,使博物馆更潮、更炫、更出彩。实景剧本《博物馆奇潭》打破传统游玩方式,单日吸引游客上千人次。“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将西夏陵背后的故事讲清楚,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西夏陵的文化价值。”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夏陵仍有诸多未解之谜,等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解答。此次申遗成功后,西夏陵的故事必将讲得更好、传得更广,如同贺兰山前的黄河,历经千年,依旧奔涌不息。

(责编:杨曦、高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